行政征收涉及重大财产应按程序正当原则/李培军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18:49:59   浏览:931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案情]

  2009年12月15日河南省孟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接到群众举报,称行慧一、成冬梅夫妇违反计划生育的有关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未作处理。孟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此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于2009年12月29日做出孟计生征字(2009)C019号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征收行慧一社会抚养费6600元,征收成冬梅社会抚养费25500元,合计征收32100元,行慧一、成冬梅不服该征收决定,向孟州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分歧]

在审理过程中有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该行政征收决定不违反法定程序,法院不应撤销。理由为:行政行为的作出应当遵循法定程序,但无论是国务院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还是河南省的相关法规规章,都未规定征收机关在作出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前应履行告知程序,故本案的征收决定并不违反法定程序。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是合法性审查,其依据是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在法律法规规章无规定的情况下,不能认定行政行为程序违法,当然该行政征收决定也不应被撤销。

第二种意见是,该行政征收决定违反法定程序,法院应予撤销。理由为:行政行为的作出应当遵循法定程序,而法定程序不仅仅指法律的明确规定,还包括法律精神和原则的要求。行政征收涉及当事人的重要权益,虽然我国还无统一的程序法,相关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的法律也无明确的程序规定,但征收决定仍必须按照合理、公正的方式进行,即程序应当正当。程序正当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的要求。本案的征收决定未履行告知程序,明显侵犯了当事人的知情权、陈述申辩权等重要权利,属于违反法定程序。对于此违反法定程序的征收决定,法院应予以撤销。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1.程序合法是行政行为合法的必要条件。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不但要主体合法、内容合法,而且程序也要合法。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经历若干步骤,采取一定形式和方法,在法定期限内,按一定顺序完成的过程。程序和实体是行政行为的两个方面,程序是为实体服务的,但其自身也有独立的价值。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但可以设定行政主体程序上的义务来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还可以赋予相对人程序上的权利来保护其合法权益。行政程序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决定其不是可有可无的,行政行为作出时必须程序合法。

2.程序合法的“法”不仅指法律的具体规定,还包括法律精神和原则的要求。行政行为程序必须合法,但我国现无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关于行政程序的规定散见于各具体法律的规定中。对于成文法有明确规定的,行政机关当然应当遵守,否则即为违法;对于法无明文规定的,行政机关仍应遵循法的精神和原则,履行一定的程序后才能作出行政行为,否则仍为违法。很难想象,行政机关以法无明文规定就可以不履行任何程序直接作出行政行为。这样,不仅不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影响行政机关的公正形象和当事人权利的保护。

3.程序正当作为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应遵循该原则的要求,人民法院也应据此原则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正当程序是指基于公平、正义而应遵循的程序,不论法律是否有明确规定都应予以遵守,它是对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最低限度的程序要求。程序正当原则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人们的理解和表述并不一致,但按此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当事人权益的行为时,至少应履行以下义务:说明根据、理由义务,告知陈述、申辩(听证)权义务,送达义务,提供救济途径义务等;相应的相对方或利害关系人享有以下权利:受告知权,陈述、申辩(听证)权,救济权等。程序正当原则已为理论界所接受,同时也为立法部门所认可,如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已规定了程序正当原则所要求的内容,尤其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明确提出了程序正当的原则。在审判实务中,此类判决已不鲜见。

4.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公正与效率同是行政程序的价值追求,人民法院在对行政程序审查时,既应考虑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体现程序的公正价值,又要考虑到公共利益的维护,保障行政效率。对程序存在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处理,保障公平的同时兼顾效率。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规定了确认无效、违法、撤销、采取补救措施、驳回诉讼请求等多种不同的判决形式,法院在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要区分程序违法或不当对行政行为效力的影响,采取不同的判决形式。对具体行政行为违反程序规定,该程序违法可能对行政行为实体内容的认定造成实质性影响、违反对保障相对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的程序或满足法定的违法无效条件的,因该程序违法对行政行为本身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影响到行政行为的效力,法院应认定属违反法定程序,采用撤销、确认无效、违法等判决形式;行政行为实体合法,但在行政行为作出的形式、方式等方面没有完全符合法律精神、原则、规定要求或条件,存在轻微的程序不当的,因该程序上的不当未影响当事人的实质权益,从行政成本、效率及法的安定性、信赖保护等考虑,对该程序瑕疵不应认定为程序违法,法院可在肯定行政行为效力的情况下,采取责令补救程序完善,不能或无须纠正的在判决书中指出的方式作出判决。

综上所述,行政征收,涉及到被征收人的重大财产权利,按照程序正当原则,作出征收决定的行政机关在作出征收决定前应当告知被征收人征收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允许被征收人提出申辩意见。本案孟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未按此原则办理,对行慧一、成冬梅作出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前未告知两原告征收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及其应享有的陈述申辩权,影响了当事人申辩权利的行使,这样的征收决定不具有合法性,应予撤销。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印发《旅游商品小额贸易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印发《旅游商品小额贸易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6年5月9日,外经贸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南京、武汉、广州、西安、成都市外经贸委(厅、局):
为加快发展旅游市场商品的生产,促进流通,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并规范5万美元以下旅游商品小额贸易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批复》(国函〔1992〕171号)精神,现将《旅游商品小额贸易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旅游商品小额贸易管理暂行规定
为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加快发展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批复》(国函〔1992〕171号),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涉及的旅游商品小额贸易(以下简称小额贸易),是指经营5万美元以下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文物和收藏品、旅游食品、旅游用品及中成药等的小额出口贸易。
第二条 本规定所涉及的经营小额贸易的企业是指生产旅游市场产品的企业和经营旅游市场产品的商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经批准已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各类企业,不受本规定限制。
第三条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审批从事小额贸易业务的企业,检查小额贸易的执行情况。
第四条 企业经营小额贸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是政企分开、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
(二)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开展业务的设备、资金及其他必备的条件;
(三)有健全的内部组织机构和与经营小额贸易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年生产能力或销售额必须达到人民币300万元以上,并具有一定的外销能力。
第五条 企业凡具备本规定第四条所列条件,并报经外经贸部批准后,均可以在审批的经营范围内开展小额贸易,但不得出口被动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商品及国家禁止出口的商品。
第六条 企业申请经营小额贸易业务需申报以下材料:
(一)企业经营小额贸易的可行性报告(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产品特点、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国际市场预测、发展设想等内容);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企业资信证明;
(四)企业生产或经营的商品目录。
第七条 企业申请小额贸易的程序:
(一)国务院有关部委所属的企业,应根据本规定填写《旅游商品小额贸易申请表》,逐级向其主管部门申请,报上级管理机关审核同意后,函送外经贸部审批;
(二)各地方企业应根据本规定,填写《旅游商品小额贸易申请表》,逐级向其主管部门申请,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审核同意后,报外经贸部审批。
第八条 经外经贸部批准经营小额贸易企业的出口,海关凭经营小额贸易企业填写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和有关出口合同等查验放行。
第九条 各地外经贸委(厅、局)对其管辖范围内经营小额贸易出口业务的企业进行业务培训、业务统计和业务检查。国务院各部门所属的开展小额贸易的企业,接受其主管部门的业务培训、业务统计和业务检查。
第十条 本规定自发文之日起执行,由外经贸部负责解释。

附 旅游商品小额贸易申请表
----------------------------------------------------------------------------------------
| 企业名称 | | 企业性质 | |
|------------|----------------------------|------------|--------------------------|
| 法人代表 | | 隶属单位 | |
|------------|----------------------------|------------|--------------------------|
| 注册资金 | | 银行帐号 | |
|------------|----------------------------|------------|--------------------------|
| 固定资产 | | 流动资金 | |
|------------|----------------------------|----------------------------------------|
| | | |
| 生产经营 | | 企业人员 |
| | |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
| 范 围 | | 外销人员 |
| | | |
|------------------------------------------------------------------------------------|
| 地 址 邮 编 电 话 传 真 |
|------------------------------------------------------------------------------------|
| 年 份 | 生产能力 | 销售额 | 出口额 | 出口国别(地区) |
|------------|------------|----------|----------|--------------------------------|
| | | | | |
|------------|------------|----------|----------|--------------------------------|
| | | | | |
|------------------------------------------------------------------------------------|
|产品在国内外获奖情况 |
| |
| |
| |
|------------------------------------------------------------------------------------|
| 地市级主管部门意见 | 省级主管部门意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 注 |
| |
| |
| |
----------------------------------------------------------------------------------------
填表说明:1.出口额指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额;
2.生产能力,指实际生产能力;
3.应填写近两年的实际情况。


青海省车船税实施办法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85号


  《青海省车船税实施办法》已经2011年12月28日省人民政府第9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骆惠宁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青海省车船税实施办法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以下简称车船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属于本办法所附的《青海省车船税税目税额表》规定的车辆、船舶(以下简称车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为车船税的纳税人,应当依法缴纳车船税。

  车船税的具体适用税额,依照实施条例和本办法所附的《青海省车船税税目税额表》执行。

  第三条 除车船税法已列明免税的车船外,下列车船暂免征收车船税:

  (一)经主管部门批准,在城市、县城区域内按照规定的线路、站点、时间和价格营运,供公众乘坐的城市公共交通车;

  (二)经主管部门批准,在县(市)及毗邻县(市)中村与村、村与乡镇、村与县城、乡镇之间、乡镇与县城之间,按照规定的线路、站点、时间和价格营运,供公众乘坐的农村公共交通车;

  (三)农村牧区居民拥有并主要在农村牧区使用的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

  对因受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纳税困难以及其他特殊原因确需在一定期限内减免税的,由省财政、地方税务部门商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条 车船税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从事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为机动车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

  依法不需要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纳税人,应当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缴纳车船税。

  第五条 新购车船申报纳税期限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起60日内。

  由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车船税的,纳税人应当在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同时缴纳。

  纳税人自行向车船登记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的,应当于当年12月31日之前,一次性申报缴纳当年的车船税。

  第六条 车船税由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的,纳税地点为扣缴义务人所在地。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车船税的,纳税地点为车船登记地。依法不需要办理登记的车船,纳税地点为车船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所在地。

  第七条 扣缴义务人依法代收代缴车船税时,纳税人不得拒绝。

  纳税人不能提供完税凭证或者减免税证明,且拒绝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不得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单、保险标志和保费发票等票据交付投保人,同时报告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处理。

  第八条 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解缴代收代缴的税款和滞纳金,并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报。扣缴义务人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解缴税款和滞纳金时,应当同时报送明细的税款和滞纳金扣缴报告。

  第九条 纳税人对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车船税有异议的,可向扣缴义务人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诉,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纳税人对答复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十条 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车船税的手续费,由税款解缴地的财政、地方税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办理车辆注册登记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业务时,对未提交年度完税凭证或者免税证明的,不予办理注册登记和核发检验合格标志。

  第十二条 地税、公安、交通、农牧和扣缴义务人应当建立健全车船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提供车船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代收代缴车船税款及车船保有、年检等信息。

  第十三条 扣缴义务人不履行车船税扣缴义务或在代扣代缴中弄虚作假,造成税款流失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违反第十一条规定,造成税款流失的,由同级监察机关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十五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地方税务部门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省人民政府2007年7月5日公布的《青海省车船税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附:

  青海省车船税税目税额表年基准税额税



税目
子税目
计税单位
年基准税额

(元)
备 注

乘用车
4.0升以上
每辆
4200
核定载客人数9人(含)以下,按发动机汽缸容量(排气量)分档

3.0升—4.0升(含4.0升)
每辆
2700

2.5升—3.0升(含3.0升)
每辆
1500

2.0升—2.5升(含2.5升)
每辆
660

1.6升—2.0升(含2.0升)
每辆
360

1.0升—1.6升(含1.6升)
每辆
300

1.0升及以下
每辆
60

商用车
10人—19人(含19人)客车
每辆
540
核定载客人数10人(含)以上,包括电车

20人及以上客车
每辆
600

货车
整备质量

每吨
60
包括半挂牵引车

挂车

整备质量

每吨
30


其他车辆
专用作业车
整备质量

每吨
60
不包括拖拉机

轮式专用机械车
整备质量

每吨
60

三轮车和低速载货汽车
整备质量

每吨
60


摩托车

每辆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