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人民广场管理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3 22:47:21   浏览:905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人民广场管理规定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政府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人民广场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柳州市人民广场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






二OO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柳州市人民广场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对人民广场的规范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和休闲娱乐活动的需要,特作如下规定:

一、人民广场由广场管理处统一管理。人民广场的管理范围是指东至解放北路以西,南至五一路以北,西至八一路以东,北至广场路以南的区域(不含上述道路的人行道和区域内其他单位的规划红线范围)。

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广场管理范围内从事经营、促销活动。

三、人民广场的停车区域由公安交警部门划定,机动车辆禁止进入人民广场非停车区域。因特殊情况需要进入非停车区域的机动车辆,必须经广场管理处、公安交警部门批准,并按照规定路线以不超过20公里的时速行驶到指定地点停放。

四、除公安、武警执勤人员外,严禁任何人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品等危险物品进入广场。

五、严禁在广场内进行邪教、封建迷信、赌博、斗殴、卖淫嫖娼等非法活动。禁止猜码、酗酒、喧闹等有碍他人的行为。

六、游人不得踏入广场内的草地、花台、花带;不得践踏、攀爬、损毁广场各种绿化植物和公共设施;不得在广场内进行排球、足球、棒球、网球及赛车练习等妨碍他人的体育活动;羽毛球、轮滑、溜冰活动须在指定的场地进行。

七、游人要自觉保持公共环境卫生,不准在广场内生火和随地吐痰;不准乱扔果皮、纸屑等垃圾;不准在喷水池内洗手、洗脚和投掷杂物等。

八、凡在人民广场举行各种大型文体和公益性活动,主办单位应向广场管理处申请,由广场管理处向市人民政府申报,经批准后方能举行。到广场参加活动的单位、人员应服从广场管理处的统一管理,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在广场内开展活动的单位确需设置或悬挂临时性广告、标语、充气球、拱门等宣传物品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二)开展活动的单位如需使用广场电源的,应当向广场管理处申请。用电设备功率超过5千瓦、时间超过2小时的,应按用电量交纳电费。

(三)为确保用电安全,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接电源;使用音响设备的电线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有专人保管;使用音响的功率不得超过200瓦,音量不得超过75分贝;音响的开放时间不得早于早晨6:00,不得晚于22:00。

(四)举办各种大型文体和公益性活动,白天不得超过8个小时,晚上不得超过3个小时。

九、违反上述规定者,由有关职能部门依法进行处罚;造成公共财产损失的,应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原《柳州市人民广场管理规定》(柳政发[2003]52号)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杭州市土地登记办法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


杭州市土地登记办法

第265号


  《杭州市土地登记办法》已经2010年11月23日市人民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代 市 长
二○一一年一月十六日


杭州市土地登记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土地登记行为,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登记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登记,是指将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抵押权、地役权以及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土地权利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公示的行为,包括土地总登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及其他登记。
  前款所称其他登记,包括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和查封登记。
  本条第一款所称国有土地使用权,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本条第一款所称集体土地使用权,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农用地使用权(不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四条 土地登记实行属地登记原则。
  当事人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土地权利证书。其中,市区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当事人应当向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提出土地登记申请,报区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土地权利证书。
  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由市、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核发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市人民政府和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分别委托区人民政府和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办理土地登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土地登记机构办理土地登记具体事务。
  第五条 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未经依法登记的土地,不得转让、出租和抵押。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六条 土地以宗地为单位进行登记。
  宗地是指土地权属界线所封闭的地块或者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
  第七条 两个以上土地权利人共同拥有一宗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为共有宗地。
  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宗地按份共有的,当事人可以按照拥有的份额分别申请办理土地登记,涉及房屋基本单元共有或者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约定最小单元共有的,当事人应当共同申请办理土地登记。宗地共同共有的,当事人应当共同申请办理土地登记。
  第八条 涉及双方当事人的土地登记,应当由当事人共同申请。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由当事人单方申请:
  (一)土地总登记;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
  (三)因继承或者遗赠取得土地权利的登记;
  (四)因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的生效法律文书而取得土地权利的登记;
  (五)因名称、地址、用途等土地登记内容变更引起的变更登记;
 (六)更正登记或者异议登记;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未成年人的土地权利,应当由其监护人代为申请办理土地登记。当事人申请办理未成年人土地登记的,除提交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监护人身份证明。
  第十条 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申请办理土地登记的,除提交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和代理人身份证明。
  第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办理土地登记,应当根据不同的登记事项提交以下材料:
  (一)土地登记申请书;
  (二)当事人身份证明;
  (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
  (四)地籍调查表、宗地图及宗地界址确认表等地籍调查成果资料;
  (五)地上附着物权属证明;
  (六)依法足额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因延期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产生的违约金、税费的凭证;
  (七)继承权公证书、析产公证书、赠与合同公证书等有关生效法律文书;
  (八)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因历史原因导致原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不全的,应当提交土地权属演变的书面说明及具结保证书。
  当事人申请办理土地登记,应当如实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
  第十二条 对当事人提出的土地登记申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登记的土地不在本登记辖区的,应当当场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二)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当事人当场更正;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四)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当事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受理土地登记申请。
  第十三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土地登记申请后,可以就有关登记事项向当事人询问,实地查看申请登记的土地。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就有关登记事项向当事人询问的,应当制作询问记录。对申请登记的土地实地查看的,当事人应当到场,土地登记人员应当制作实地查看记录。询问记录和查看记录应当经当事人签字确认。
  询问及实地查看的时间不计入登记时限。
  第十四条 办理下列事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查后,应当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门户网站、本行政区域内公开发行的报纸或者同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固定场所予以公告:
  (一)土地总登记;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三)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职权进行的注销登记、更正登记;
  (四)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公告的其他事项。
  其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申请登记事项在土地所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进行公告。
  公告期限为15日。公告期满,当事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对公告内容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办理土地登记手续。公告时间不计入登记时限。
  第十五条 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对公告内容有异议的,应当在公告期限内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复查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书面复查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复查,并将复查结果书面通知复查申请人。复查时间不计入登记时限。
  第十六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一)根据对土地登记申请的审核结果,以宗地为单位填写土地登记簿;
  (二)根据土地登记簿的相关内容,以权利人为单位填写土地归户卡;
  (三)根据土地登记簿的相关内容,以宗地为单位填写土地权利证书。对共有一宗土地的,应当为两个以上土地权利人分别填写土地权利证书。
  第十七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土地登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办结土地登记。20个工作日内不能办结的,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当事人不予登记的理由:
  (一)土地权属有争议的;
  (二)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
  (三)未足额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因延期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产生的违约金或者相关税费的;
  (四)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超过规定期限的;
  (五)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与地籍调查情况不一致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登记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土地登记簿和土地登记信息系统。土地登记簿是土地权利归属和内容的根据,土地登记簿记载之日即为土地登记生效日。
  土地权利证书是土地权利人享有土地权利的证明。土地权利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土地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土地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土地登记簿为准。
  第二十条 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更正登记后,原土地权利证书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回;确实无法收回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登记簿上注明,并予以公告废止原土地权利证书。
  第二十一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制度。土地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查询土地登记资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土地登记的条件、程序、期限及收费标准,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章 土地总登记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总登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
  第二十四条 土地总登记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通告。通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土地登记区的划分;
  (二)土地登记的期限;
  (三)土地登记收件地点;
  (四)土地登记当事人应当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需要通告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应当在通告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土地总登记。
  对符合土地总登记要求的宗地,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公告。公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土地权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准予登记的土地坐落、界址、面积、用途、权属性质、使用权类型和使用期限;
  (三)土地权利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的期限、方式和受理机构;
  (四)需要公告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 初始登记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初始登记,是指土地总登记以外对依法设立的土地权利进行的登记。
  第二十七条 依法设立土地权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用地文件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一)依法纳入政府储备的土地;
  (二)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
  (三)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
  (四)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转为出让、租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
  (五)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方式或者以国家授权经营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
  (六)以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建设的方式取得非农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
  第二十八条 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非住宅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非住宅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经批准续期的,当事人应当重新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第二十九条 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 国有农用地使用权人应当持国有农用地使用权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第三十一条 以下组织代表农民集体,持相邻各方签字确认的权属界线范围、土地权属来源证明等材料,申请办理集体土地所有权初始登记:
  (一)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村农民集体;
  (二)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代表村内各农民集体;
  (三)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乡镇农民集体。
  第三十二条 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进行农业生产的,当事人应当持农用地使用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第三十三条 农村村民应当按照一户一宅原则,申请登记宅基地使用权。当事人持区或者县(市)人民政府的用地批准文件、其他土地权属来源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宅基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第三十四条 依法抵押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应当持土地权利证书、主债权债务合同、抵押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
  同一宗地多次抵押的,以抵押登记申请先后为序办理抵押登记。
  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依法应当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或者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同意的,还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或者该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同意抵押的证明材料。
  第三十五条 在土地上设定地役权后,当事人申请地役权登记的,供役地权利人和需役地权利人应当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土地权利证书和地役权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
  供役地、需役地分属不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当事人可以向负责供役地登记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地役权登记。负责供役地登记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完成登记后,应当通知负责需役地登记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由其记载于需役地的土地登记簿。

第五章 变更登记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变更登记,是指因土地权利人发生改变,或者因土地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土地用途、面积等内容发生变更而进行的登记。
  第三十七条 依法登记的土地使用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持原土地权利证书、土地使用权变更证明材料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一)因买卖、交换、析产、赠与、继承地上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二)因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等原因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三)因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并、分立、破产、重组、改制、资产划转等原因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四)因处分抵押财产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五)因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的生效法律文书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八条 依法登记的土地使用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持原土地权利证书、有关批准文件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一)土地用途发生变化的;
  (二)土地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发生变化的;
  (三)土地面积增加或者减少的;
  (四)土地坐落发生变化的;
  (五)宗地分割或者合并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条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当事人应当持原土地权利证书、规划验收合格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用地复核验收。
  用地复核验收通过后,属于非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当事人应当持建设项目用地复核验收合格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按照用地复核验收成果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属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当事人应当持房屋所有权证等相关证明材料,以宗地内房屋基本单元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建筑区划内,业主共同共有的道路、绿地、公共设施等占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土地登记簿上予以记载,但不核发土地权利证书。
  第四十条 土地使用权抵押期间,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让的,当事人应当持抵押权人同意转让的书面证明、转让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已经抵押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当事人应当持土地权利证书和他项权利证明书,申请办理土地抵押权变更登记。
  经依法登记的土地抵押权因主债权被转让而转让的,主债权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可以持原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转让协议、已经通知债务人的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土地抵押权变更登记。
  第四十一条 已经设定地役权的土地使用权转移后,当事人申请登记的,供役地权利人和需役地权利人应当持变更后的地役权合同、土地权利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地役权变更登记。
  地役权合同发生变更的,当事人应当持原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变更后的地役权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地役权变更登记。

第六章 注销登记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注销登记,是指因土地权利的消灭等而进行的登记。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办理注销登记:
  (一)依法收回国有土地的;
  (二)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
  (三)因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的生效法律文书致使原土地权利消灭,当事人未办理注销登记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四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致使土地权利消灭的,原土地权利人应当在土地权利消灭之日起15日内持原土地权利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一)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土地权利消灭的;
  (二)已登记的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终止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非住宅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原土地权利人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15日内,持原土地权利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未按照本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申请办理注销登记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在15日内办理;当事人逾期不办理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注销公告,公告期满后直接办理注销登记。
  土地抵押期限届满,当事人未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注销登记的,除设定抵押权的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外,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直接注销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
  第四十六条 农村空闲地或者房屋坍塌、拆除后未恢复使用的宅基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注销登记,报经区或者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七章 其他登记

  第四十七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土地登记簿记载的事项确有错误的,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进行更正登记,并书面通知土地权利人在15日内办理更换或者注销原土地权利证书的手续。土地权利人逾期不办理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后,直接更换或者注销原土地权利证书,原土地权利证书废止。
  更正登记涉及土地权利归属的,应当对更正登记结果进行公告。
  第四十八条 土地权利人认为土地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持原土地权利证书、证明登记错误的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更正登记。利害关系人认为土地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持土地权利人书面同意更正的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更正登记。
  第四十九条 土地登记簿记载的土地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办理异议登记。
  对符合异议登记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相关事项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并向申请人颁发异议登记证明,同时书面通知土地登记簿记载的土地权利人。
  异议登记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予以受理的,申请人应当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有关诉讼受理通知书。
  异议登记期间,未经异议登记权利人同意,不得办理土地权利的变更登记或者设定土地抵押权。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异议登记申请人或者土地登记簿记载的土地权利人可以持相关证明材料申请注销异议登记:
  (一)异议登记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5日内未起诉的;
  (二)人民法院对异议登记申请人的起诉不予受理的;
  (三)人民法院对异议登记申请人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的。
  异议登记注销后,原申请人就同一事项再次申请异议登记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依法签订土地权利转让合同后,可以按照约定持土地权利证书、转让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办理预告登记。
  对符合预告登记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相关事项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并向申请人颁发预告登记证明。
  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土地登记之日起3个月内当事人未申请办理土地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预告登记期间,未经预告登记权利人同意,不得办理土地权利的变更登记或者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登记。
  第五十二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人民法院提供的查封或者预查封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将查封或者预查封的情况在土地登记簿上加以记载。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因办理案件需要查封土地的,参照本办法关于人民法院查封土地办理查封登记的规定,办理查封登记。
  第五十三条 两个以上(含两个)人民法院对同一宗土地进行查封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先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的人民法院办理查封登记手续,对后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的人民法院办理轮候查封登记,并书面告知其该土地使用权已被其他人民法院查封的事实及查封的有关情况。
  预查封的轮候登记参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五十四条 查封、预查封期限届满或者人民法院解除查封的,查封、预查封登记失效,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注销查封、预查封登记。
  第五十五条 对被人民法院依法查封、预查封的土地使用权,在查封、预查封期间,不得办理土地权利的变更登记或者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登记。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全市土地登记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土地登记监督检查制度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土地登记专项检查,发现土地登记中有违法或者不当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或者查处。
  第五十七条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实行土地权利证书查验制度,及时更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土地登记。土地权利证书查验制度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土地权利证书遗失、灭失的,土地权利人应当在所在行政区域的主要报纸上刊登土地权利证书遗失、灭失声明15日后,持刊登声明,遗失、灭失原因的书面说明以及具结保证书等相关材料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补证。补发的土地权利证书上应当注明“补发”字样和原土地权利证书号。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2004年6月29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杭州市土地登记办法》 (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03号)同时废止。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新政办[2006]15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新乡市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6年8月28日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九月七日

新乡市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豫政〔2006〕8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公益性岗位,是指政府投资、政府给予优惠或政府特许经营的生产、经营、服务性岗位。主要包括:
  (一)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及其所属机构的后勤服务性岗位,如厨房厨工、餐厅(机关)服务员、司机、门卫等后勤保障、保洁绿化以及从事水、电、消防、空调等设施设备维护岗位。
  (二)财政拨款的市政公共设施设备的管理、养护、清洁、绿化及社会治安、城市交通、车辆保管等公益性岗位。
  (三)政府投资的促进(再)就业基地、有关部门及行业投资兴建的再就业市场等摊位、商铺及基地的管理服务性岗位。
  (四)政府投资占投资总额70%以上的建设项目及其他可提供就业岗位项目的辅助性岗位,如机关事业单位基建项目、政府投资的新建项目、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辅助性岗位。
  (五)政府资助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托老养老、社区卫生、保健、体育、文化、治安、绿化保洁等社区服务岗位。
  (六)政府投资兴建或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的各类经营性市场、商铺、摊位。
  (七)政府特许经营的公共服务项目,如书报亭、电话亭、福利体育彩票销售点、飞机车船票销售点等岗位。
  第三条 凡我市行政区域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持《再就业优惠证》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以下称安置对象),均可申请在公益性岗位就业。
  (一)国有、厂办大集体企业、市属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及国有、厂办大集体企业、市属集体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中的“4050”人员;
  (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
  (三)夫妻均为下岗失业人员的一方;
  (四)单亲抚养未成年人者;
  (五)现役军人配偶、县级及县以上劳动模范、军烈属、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复转军人;
  (六)其它符合条件的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四条 新乡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工作的组织领导,新乡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就业办公室)负责协调本市行政区域内公益性岗位资源的统筹管理、综合开发和调剂配置等项工作。
  第五条 市、县(市)就业办公室负责本地公益性岗位调剂使用和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组织实施工作,按年度提出公益性就业岗位数量,下达安置分配计划,并组织实施。各区就业办公室协助市就业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安置的有关工作。人事、财政、建设、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安置对象的安置工作。
  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负责落实本辖区就业困难人员情况,建立安置对象就业基础台帐,指定专门人员,组织落实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工作等有关具体事务。

第三章 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安置

  第六条 各级政府应加强公益性岗位的统筹规划、综合开发、调控管理,调整、开发、掌握一批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本地下岗失业人员。
  劳动保障、人事、财政等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督促用人单位调整在岗人员结构,腾出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
  第七条 凡市政府已明确安置任务的公益性岗位,由市就业办公室进行综合管理,并建立公益性岗位信息档案。市政府今后每年制定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任务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第八条 公益性岗位的收集和安排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市、县(市)就业办公室分别负责市(包括区)、县(市)财政拨款和投资单位及本级政府特许经营项目的公益性岗位的收集和安排;省级财政拨款、投资单位及特许经营项目的公益性岗位的收集和安排,按属地化原则,由市就业办公室负责。
  第九条 在公益性岗位招录工作中,凡第二条前三项所涉及的公益性岗位,应全部优先录用符合条件的安置对象;第(四)、(五)项范围内的公益性岗位,应按不低于80%的比例招用符合条件的安置对象;第(六)项所涉及的公益性岗位,应按不低于60%的比例招用符合条件的安置对象;第(七)项范围内的公益性岗位,应按不低于50%的比例招用符合条件的安置对象。
  第十条 凡政府投资项目或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对外招标、发包时,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录用安置对象的比例,并作为竞标的重要条件。
  其它公益性岗位的招录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以上安置比例进行。

第四章 公益性岗位的申报和评估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就业办公室在每年元月份将《公益性岗位申报表》发给有关部门、单位填报。有关部门、单位应将本系统(含下属单位)公益性岗位的用人需求情况汇总后,于每年3月份前将《公益性岗位申报表》汇总上报;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应在立项后30天内向同级就业办公室填报《公益性岗位申报表》。
  各县(市)、区就业办公室于每年3月10日前,将《公益性岗位申报表》汇总后向市就业办公室备案。市就业办公室应对申报的公益性岗位情况核实后建立台帐。
  第十二条 市、县(市)就业办公室接到《公益性岗位申报表》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岗位申报评估,对申报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应将申报表退回申报单位重新填报,并要求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经审验核准后,由市、县(市)就业办公室对有关单位、部门下达安置任务,以此作为考核各有关单位年度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主要依据。

第五章 公益性岗位的调剂使用与管理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招用公益性岗位的从业人员时,在就业办公室的指导下,到当地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或劳动保障部门指定的其他职业介绍机构公开招聘。市就业办公室应明确,各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原则上应用于安置各区的安置对象。有节余时再调剂使用。用人单位招用安置对象后,应与被录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就业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招聘的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人数,未达到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招聘比例的,需有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或劳动保障部门指定的职业介绍机构出具的当地安置对象暂缺适当人选的证明,经市、县(市)就业办公室核准后,方可招用其他人员。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不得擅自解除劳动合同。对安置人员变化情况及空岗情况应及时反馈当地就业办公室和推荐单位,以便调整分配安置人员。

第六章 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待遇

  第十七条 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安置对象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补贴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按规定的缴费比例确定。个人应缴纳的部分仍由其本人负担。
  第十八条 各类公益性岗位招用安置对象,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的,可按我市有关规定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岗位补贴的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

第七章 公益性岗位申报和岗位补贴申领程序

  第十九条 安置对象申请公益性就业岗位应填报“公益性岗位就业申请表”,由所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编报“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花名册”,报送所在地就业办公室。“公益性岗位就业申请表”和“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花名册”由各县(市)、区就业办公室汇总,报送市就业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条 市、县(市)就业办公室应及时将“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花名册”送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或劳动保障部门指定的职业介绍机构,备用人单位、部门公开招聘使用。就业办公室与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应保持经常性联系和沟通。
  第二十一条 安置单位申领岗位补贴,应按月填报《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补贴资金申请表》,并携带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名单、《居民身份证》及《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劳动合同或劳动协议副本、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证明》复印件及申请单位银行基本账户,报市、县(市、区)就业办公室审核。经就业办公室审查并提出拨付意见后,由同级财政部门对拨款意见进行复核,并及时将补贴资金拨付到安置单位专用账户。各级财政部门要保证公益性岗位补贴的按时足额支付。
  享受对象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停拨岗位补贴。

第八章 监督和考核

  第二十二条 市政府把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安置任务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作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第二十三条 承担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任务的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行政负责人,应及时督促并调整本单位公益性岗位的人员结构,确保公益性岗位安置工作落实到位。
  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政府人事部门要定期对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及其所属机构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凡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当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责令改正。建设、工商等部门要重点加强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市政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和其他可提供就业岗位项目的公益性岗位开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市、县(市、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安置工作情况检查。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或拒不执行本规定的部门和单位,应通报批评。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就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6年9月7日起执行。
  附件:1.公益性岗位申报表(略)
     2.公益性岗位就业申请表(略)
     3.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花名册(略)